割捆机解释
割捆机(grain binder),收割谷类作物并自动将它捆成一定大小禾捆的收获机械。
割捆机简史
美国在1873年开始生产用铁丝打捆的小麦畜力割捆机。由于铁丝的切头容易混入枯草和谷粒中,危害人畜的安全,因而使用时间不长。1879年阿 普尔比(John Appleby)研究出用麻绳打捆的自动打捆机构,1880年起便开始有麻绳打捆的畜力割捆机生 产问世。至20世纪20年代进一步发展成与拖拉机配 套的割捆机,在欧美许多国家中广泛使用。50年代后,随着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发展,割捆机在欧美逐渐被淘汰。日本根据其农业的特点,自50年代开始研制小型割捆机。初期为草绳打捆和间歇作业(打捆时机器 停止前进)的人力割捆机,至1966年发展成使用麻绳打捆连续作业的动力割捆机,有专用底盘及与拖拉机 配套两类机型。动力割捆机在日本推广使用十分迅速,但至1970年以后,随着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发展,割捆机的年产量开始下降。在中国,直到80年代初,才开始研制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割捆机。
为解决桑枝韧性导致现有的其他作物割捆机发生缠绕无法作业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桑割捆机.对动力传动、行走系统、割台设计,拨禾轮部分以及打捆机构进行了整体分析,对收割,传动,拨禾等关键部分进行了详细计算,以确保机构运转的可靠性.随着桑树的关注度增高,对于桑树收割打捆机械一体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而因为桑枝韧性,现有的其他作物割捆机根本无法作业,会发生严重的缠绕现象.
割捆机关键技术内容及创新点
在进行农村机械化运用情况的调查中,稻农普遍反映这样的问题,联合收割机在稻田中收割脱粒后,稻粒的含水量较大,晾晒是个很大的难题,由于没有烘干设备 (就是有烘干设备,烘干的费用也很高), 在农村脱粒后的稻粒受到晾晒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 ,水稻的存放成为较难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在收割过程中不脱粒,直接打成捆,在稻田地中晾晒后,运回场院脱粒,那是的 。
另一调查显示,有一种进口的水稻割捆机,可实现割后打捆作业,但它是用塑料绳做捆绑物进行打捆,在稻禾干燥后体积收缩,绳套变松,装卸车时脱套,失去了捆绑的意义,在脱粒时塑料绳缠绕脱粒机械,产生机械故障,成本又高,不受稻农欢迎。
将收割机割后的水稻利用被收割水稻的禾 (秆)作为捆绑物打成稻捆,避免了绳索捆绑稻捆脱粒时缠绕机器,干燥后松套无法装运的问题,且无消耗品。[1]
割捆机总体方案的确定
割捆机整机结构
该机型主要由扶禾装置、茎杆输送装置、切割装置、打捆机构、传动机构、行走装置和操纵装置等部分组成。
割捆机割捆的工艺过程
割捆作业时,茎杆由分禾器分开,扶禾器扶起倒伏的作物,并经带拨齿的皮带导向切割器,由割刀切断后,借助茎杆输送装置送到打捆装置上打捆,然后由送捆器经放出臂和导捆器将捆束由侧面放出呈条式落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