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轮胎关于建大
建大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于1962年 ,代表了中国台湾轮胎 业的制造水平。建大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诚信、质量、服务、创新”的经营理念,贯彻“次就做对、做好、将具有竞争力的制品和服务适时,正确送达客户”的质量政策,以轮胎工业为基础,致力于 国际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了辉煌业绩。现已成长为跨橡胶、润滑油、电子、金融、房地产、食品、机械制造等多种行业,在各大洲设有分支机构,产品营销世界各地的大型跨国集团公司。
今后,我们仍将充满信心地向前迈进,对内,贯彻『次就做对、做好,将具有竞争力的制品和服务,适时、正确送达客户』的质量政策,对外以『国际化』『自由化』引导营销,经由海外营销及生产据点,为客户提供、服务,在休止的经济竞赛中继续稳定成长,使我们对国家、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建大轮胎公司沿革
1962年 | 3月创办人杨金豹先生创立本公司,员工人数50人,初期以生产自行车内外胎为主。 |
1972年 | 开始外销,年营业额达美金3百万元。 |
1974年 | 成功开发自行车反光车胎,为家反光车胎制造厂。 |
1982年 | 增购中国台湾员林厂及云林厂新厂地,云林厂首期工程完工, 与日本INOAC公司合资成立建上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汽车零件。 |
1988年 | 中国台湾员林厂获得日本工业规格标准“JIS”认证。 |
1989年 | 中国台湾云林厂取得日本工业规格标准“JIS”认证。 |
1990年 | 正式挂牌上市,并设立KENDA(USA)子公司,KENDA(Hong Kong)子公司。 |
1991年 | 取得欧洲共同市场“E-MARK”认证。于中国深圳设立 建泰(深圳)有限公司。 |
1992年 | 与法国TOTAL石油公司合资设立中国台湾TOTAL公司。 |
1994年 | 在中国昆山设立建大(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台湾员林厂取得ISO9002认证。 |
1995年 | 中国台湾员林厂取得ISO9001认证,关系企业Americana Tire and Wheel Company成立。 |
1996年 | 在越南设立合资厂建大(越南)有限公司。 |
1998年 | 越南厂正式投产,成立美国关系企业Moni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位于亚特兰大。 |
1999年 | 中国昆山厂正式投产,成立美国关系企业Martin Wheel Company位于俄亥俄州 Akron。 |
2000年 | 成为美国Cooper公司在家代理。 |
2001年 | 辐射层轮胎正式推出。 |
2002年 | 辐射层轮胎于中国台湾销售。 |
2004年 | 建大集团年营业额将突破新台币100亿元 建大集团与美国Cooper Tire & Rubber Company于中国大陆合资设立轿车及卡车辐射层轮胎生产销售公司。 |
2005年 | 2005年建大集团与美国Cooper Tire & Rubber Company 正式成立库博建大轮胎(昆山)有限公司。 建大橡胶(深圳)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
2006年 | 2006年库博建大轮胎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营运。 |
2007年 | 2007年建大集团营业额突破新台币200亿元。 |
2008年 | 建大集团营业额突破新台币250亿元。 建大橡胶(中国)有限公司通过ISO14001& OHSAS 18001认证 |
2009年 | 建泰橡胶(天津)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
2011年 | 3月3日建大集团出售位于昆山的合资公司库博建大轮胎的全部股份 |
建大轮胎经营理念
本公司自1962年创业以来,始终秉持『诚信、质量、服务、创新』的经营理念,致力拓展轮胎工业。近40几年来,建大公司披荆斩棘,经历无数的惊涛骇浪,幸赖各界扶持与爱护,及我全体员工的团结奋斗,而使『建大轮胎』得以稳定成长,为今日的宏规奠定良好之基础。近40几年的岁月使『建大』累积了无数的优秀人才和精良技术,这是我们所拥有的资源,且透过ISO 9001 体系及不断研究创新,开发高质量产品和完善的服务来满足客户。
今后,我们仍将充满信心地向前迈进,对内,贯彻『次就做对、做好,将具有竞争力的制品和服务适时、正确送达客户』的质量政策,对外以『国际化』『自由化』引导营销,经由海外营销及生产据点,为客户提供、服务,在休止的经济竞赛中继续稳定成长,使我们对国家、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建大轮胎据点
总公司
台北办事处
美国子公司
工厂
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员林厂
中国台湾云林厂
中国
建泰橡胶(深圳)有限公司
建泰橡胶(天津)有限公司
建大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越南
建大橡胶(越南)有限公司
建大轮胎品牌故事
中国台湾的经济发展在1970年代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以代工为主的劳力密集工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以家庭工厂为基础,一步一脚印地逐渐发展。透过贸易商接单的方式,以低廉的价格将一些外国厂商不符生产成本的产品包了下来,赚取些微的加工费,当然在这些本土的「黑手」老板省吃俭用之下,工厂也积少成多累积了可观的资本。这些资本部分用来当做产能的扩充、设备的替换和生产技术的更新,于是企业的规模也就日益建立,而形成了中国台湾众多的「中/小企业」。
可是观乎大多数的本土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大多仍停留于赚取加工血汗钱的地步,鲜有依赖营销手法及品牌的建立,而让自己的产品产生更高的附加价值,进而扩充公司的利润。中国台湾企业中不乏在产业中执业界制造的牛耳,譬如球鞋、自行车、凉椅、雨伞、轮胎、计算机、老人代步车等等,其地位已经到了可以主宰产业的进退。可是这些经营有成的公司,绝大多数没有发展品牌的策略,也很少资金来建立自己的品牌度,充其量只知为人作嫁,而没有建立自主性。这样的公司只能称之为制造业而不是完整的企业。完整的企业应是对制造业、研发、营销、管理具有全面性发挥的公司。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谈到 「NIKE」、「ADIDAS」、「REEBOK」这些品牌,可以说世界上人尽皆知,但是除了股友之外,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国台湾的鞋厂 「宝成」、「丰泰」等其实才是真正的制造者?同样的例子也可应用到自行车业,闻名的脚踏车品牌如「SCHWINN」、「SPECIALIZED」、「HARO」、「RALEIGH」等,又有多少人知道背后真正的中国台湾制造商呢?一个成功的公司,除了强化管理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进产能、提升质量之外,品牌的建立以提高产品价值其实是增进企业利润的必要之道。
在了解营销的重要性之后,所有的企业人员就应该深人钻研其手法与精髓。营销之道千变万化各有巧妙,凭本身的资源、产品特性、市场区隔、消费差异而有不同的方式。但如果能活用各种媒介并运用灵活手腕,虽经费有限也不一定不能创造出成果。当培生出版公司送给我这本「On The Ball」的译本时,我确实被书中对运动界实力的剖析,以及宝贵的企业经营、营销经验所深深吸引并颇有同憾。
各位读者应该都知道,美国是实力大的运动王国,除了有广大的运动人口作基础之外,其运动制度、基础扎根(Grass Root)、媒体传播、体育设备均是完善的。也因此造就了许多杰出的运动人才,在体坛上轻易执牛耳地位。而与运动体育有关系的国际公司NIKE、CALLAWAY、WILSON、SCHWINN TITLEIST、PRINCE等,单项组织如NBA(职业篮球联盟)、NFL (职业足球联盟)、NHL; (职业冰球联盟)、NASCAR(房车大赛联盟)、MLB(职棒大联盟)及PGA(职业高尔夫协会)等均在各项体育计划活动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与运动有关的市场,据估计每年营业额直达二千亿美元之多,在这宏大的市场诱因下,这些公司或组织可以说无时不在思考如何以的经营方式推陈出新,扩大其市场--- 球迷人数。他们不只在业界互相竞争,同时也与业外竞争,因为人口是一定的,所以单项运动为了扩充市场,也就必须和其它运动项目竞争,希望抢夺他们的观众以及这些观众观赏球赛的时间。也因为这些激烈的竞争,使得各公司或组织都很重视本身的经营,包括形象的维持、品牌的建立、顾客的服务、员工的关系以及危机的处理都是营运的重点,本书的两位作者戴维.卡特(David M. Carter)及戴伦.罗维尔(Darren Rovell)都是美国体育界的专业顾问及专栏作家.他们对于美国体育界知之甚深,对于过去几年各家公司及体育界的内情,以及多位运动明星所发生的大事,不管是成功或是失败的,都以很客观的态度叙述剖析其时空背景以及经营哲学。其中甚多决策者的智能与思考逻辑,的确可以提供许多企业人甚多借镜之处。
建大轮胎品质方针
基于客户对质量之需求日益提高,建大公司不断持续改善生产技术与管理体系,严谨地,控制生产流程每一个环节,自1978年以来除通过CNS、JIS、E-MARK等之标准外,并陆续通过国际标准组织ISO 9001及QS 9000质量系统认证,并由阶层明示与政策由全公司贯彻实施,务求以的产品与服务呈现给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