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企业百科 产品百科 技术百科 人物百科

王晓晨 我有新说法
66 0
王晓晨,博士,1975年12月出生。2006年1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电力传动控制技术。2006年3月起在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系任教。[1]

目录

王晓晨科研项目

1、淮南矿用电子技术研究所“井下660V防爆绞车双PWM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的研究”
2、淮南矿业集团公司“丁集矿主井提升机电控系统”
3、河北开滦荆各庄矿业分公司“井下胶带输送机集中控制系统”

王晓晨研究领域

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以作者身份在各类期刊、国际会议先后发表论文9篇,其中EI检索1篇,ISTP检索1篇。王晓晨 博士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晓晨教育经历

1999-2005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分子与细胞发育生物学系博士后
1998-1999
比利时根特大学/佛兰德斯生物科技研究所访问学生
1994-1999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
1988-1992
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系微生物学士

王晓晨研究概述

细胞程序化死亡是一种通过激发内在程序的细胞自我毁灭的细胞进程。和细胞增殖一样,细胞死亡也是动物发育和自我平衡很重要的一方面。这两种进程都被牢牢的控制着使得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中细胞数目控制在一个合适的程度。细胞程序化死亡的失调将导致很多的人类疾病,包括癌症,自身免疫失调,神经退化失调(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症)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等等。
秀丽线虫提供了一个无二的系统来研究细胞程序化死亡是怎样被调控和执行的。在线虫中通过遗传学的研究已经鉴定出了一条控制激活和执行细胞程序化死亡的遗传途径,包括细胞死亡的特异性,激活,执行,细胞尸体的吞噬和DNA的降解。重要的是,所有这些对于线虫中细胞程序化死亡过程有功能的基因都能在哺乳动物中找到相对应的同源基因,并以相类似的方式调节凋亡。这一些都暗示着调控细胞死亡的机制从线虫到人类都是保守的。
凋亡细胞的吞噬及降解过程是整个细胞死亡程序中的一环,它在组织重塑,炎症抑制和免疫应答调控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死细胞清除的障碍会引起诸如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狼疮等炎症疾病和自身免疫紊乱。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虽然对凋亡细胞的吞噬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但其分子机制依然很不清楚,问题就在于吞噬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参与因子的冗余性,而且又缺乏真正的高等动物体内模型。利用秀丽小杆线虫作为模式动物,我们实验室将运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生化的方法来研究调控凋亡细胞清除的分子机制。我们在线虫中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凋亡细胞清除在高等生物内的调控机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将运用特异的正向遗传学及反向遗传学筛选手段寻找参与凋亡细胞清除过程的新基因, 并对所鉴定的相关基因展开凋亡细胞吞噬,降解过程调节机制的研究,包括凋亡细胞信号的展示,识别,凋亡细胞的吞噬和降解。

王晓晨研究课题

1.在线虫中鉴定人的AIF同源物
2.WAH-1 作用于SCRM-1来介导磷脂酰位点的暴露,从而调节机体识别并吞噬死亡的细胞
3.磷酯酰受体转换凋亡细胞信号,促进通过CED-2,5,10,12途径的凋亡细胞残体的吞噬
参考资料


目录
相关产品RElAT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