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剑叶病病害学史
烟草剑叶病病原研究
烟草剑叶病过去认为是一种生理病害,是土壤中缺乏某种元素所致,经多年研究,才发现是一种不稳定的有机毒素所造成的中毒症状,这种毒素是由分布很广泛的土壤微生物分泌出来的。又经深入探讨,发现用异氨酸(一种氨基酸)处理幼苗,无论用培养基、土壤或水培,都可出现典型的剑叶症状,所需浓度在百万分之十以上。[2]
此后,在60多种普通土壤细菌中,只发现有枯草芽孢杆菌(学名:Bacillus cereus Frankland and Franklin)的滤液刺激烟草后能产生剑叶症状,这种细菌在病株周围土壤中数量特别多在病株叶片中也积累大量的及其他氨基酸,另外还伴随着缺钙、镁、钾、磷,但不缺氮。[2]
因此,有人认为枯草芽孢杆菌的分泌物,是诱发烟草剑叶病的主要原因,这种细菌分泌的毒素打乱了植株氮素代谢,增加了游离的及其他氨基酸,氨基酸浓度过量,是导致畸形的直接原因。病原菌不接触植物而产生症状,所以此病不是真正的寄生菌。[2]
烟草剑叶病蔓延发展
1688年,在北美洲弗吉尼亚发现烟草剑叶病,1857年Van swieter报道于欧洲,以后在亚洲、非洲和美洲亦相继发现。在中国,已知云南、贵州、四川、山东、河南、陕西、湖北、广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和中国台湾等省(自治区)都有发生。此病,在中国虽分布普遍,但仅个别烟地较严重。重病田大多数叶片无利用价值,致使全部绝产。 Steinberg在测试的57个烟草种中,绝大多数种都受其害,只有Nicotiana acaulis Spag.和拟穗状烟草(学名:Nicotiana thyrsiflora Biffex)抗烟草剑叶病。[3]
烟草剑叶病病原特征
烟草剑叶病病原为枯草芽孢杆菌(学名:Bacillus cereus Frankland and Franklin)。该菌为一形成芽孢、革兰氏阳性、好气性杆状细菌,大小为(1.0~1.2)微米×(3.0~5.0)微米,可以还原硝酸根,形成氨气。菌落光滑的细菌体上有许多周生鞭毛可以活动;而菌落粗糙的菌系,则不能或很少活动。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大而平,在透光中呈白色。该菌可以胨化牛乳,可水解淀粉,可利用大部分的碳源。[2]
烟草剑叶病为害症状
烟草剑叶病(4张)
烟草自出苗后2~3周起,直到大田开花前都可受烟草剑叶病为害,但多发生于大田期。病株受害程度依烟株生育期和土壤营养状况等而异。如全生育期受害,则烟株矮化,节间缩短,甚至叶节间丛生许多带状或剑状小叶。早期症状是幼叶边缘出现褪绿黄化,逐渐向中脉扩展,最后使整个叶脉间的叶肉都出现失绿黄化,支脉保持暗绿,致使叶片呈黄色网状。随着症状发展,叶缘呈波浪皱缩上卷使叶片扭曲,整株叶片变为狭长带状或剑叶状,支脉与中脉交叉角度变小,叶柄伸长,叶脉肿大,叶肉变厚变脆。但受害叶片的具体形状则并不一样。有的在近叶柄处呈筒状着生,叶片不能正常展开;有的叶尖呈2~4个分叉;有的则二至数张叶片的叶柄束在一起。但病株一般仍可现蕾开花,而花量则显著减少,菊果形态也较细小。如生育前期受害,加强肥水管理中上部及其叶片仍可逐渐恢复正常;如生育后期受害,病株下部叶片正常,只是上部叶片受害而已。病株根部除略变粗短外,其他均表现正常。
[3] 烟草剑叶病侵染循环
病原菌在土壤中广泛存在,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一般不致病,只有在该菌分泌毒素破坏寄主正常代谢、造成异积累达一定量时,才会引起烟草剑叶病症状。[4]
烟草剑叶病流行规律
烟草剑叶病在潮湿、通气差的土壤中发生最多,在中性或碱性土壤中发病严重。在土温35℃下的烟株一般在刺激后8~15天后产生症状,在土温21℃或更低时,症状不明显土壤中的养料只在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群落时才显现重要性。在中国山东和河南的调查都说明在土壤结构不好、整地粗糙、排水不良的地块易于发生烟草剑叶病;烟草剑叶病还往往于未种过烟的生茬地上发生,可见该病是无传染性的。病地土壤中常缺乏氮素而影响土壤中病苗的活动,出现烟草剑叶病症状,可见是间接影响不是真正的缺素症。[2]
烟草剑叶病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深耕整地,合理施肥。烟草剑叶病发生多的地块,在冬季要注意深耕暴晒土壤,栽烟前要精细整地,开沟排水,搞好烟田排灌。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施足氮肥,注意磷、钾肥配合施用。栽烟前施肥中还可增施、硫酸钾或秋季翻地时施用硫磺亦可减轻剑叶病发生为害。干旱年份做到及时浇水、追肥也可减轻发病,尤其是在发病地追施速效性氮肥更为重要。[3]
药剂防治:在烤烟移栽后,若发现烟株生长很慢,心叶出现烟草剑叶病症状时,可用200微克/毫升农用液,100毫升/株灌根2~3次,以抑制土壤中的枯草芽孢杆菌数量,降低土壤中异及其他氨基酸等有机毒素的含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