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振动筛分技术及设备设计内容简介
《现代振动筛分技术及设备设计》扼要介绍了振动筛分技术及筛分设备的发展、用途与分类、筛分方法及其特点、散物料的粒度及粒度分析;较系统地叙述了筛分机械的典型结构与工作原理,各类振动筛工作面上物料运动的理论及工艺参数的设计计算方法,振动筛、振动脱水机运动学参数的选择与工艺参数的计算,惯性式、弹性连杆式和电磁式振动筛的动力学与动力学参数的设计计算,双电动机驱动的振动筛的同步理论,振动筛某些零部件的设计计算,给出了若干计算实例。《现代振动筛分技术及设备设计》可供企业和科研院所从
事振动利用工程的科技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工程类专业师生参考。[1]
现代振动筛分技术及设备设计图书目录
1绪论
1.1筛分技术及筛分机械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1.2筛分技术的发展
1.2.1普通筛分法
1.2.2薄层筛分法
1.2.3概率筛分法
1.2.4厚层筛分法
1.2.5概率厚层筛分法
1.3筛分机械的国内外发展
1.3.1国外筛分机械的发展现状
1.3.2国内筛分机械的发展现状
1.4筛分机械的分类与用途
1.4.1筛分机械的分类
1.4.2振动筛分机械的组成
1.4.3筛分机械的用途
1.5散物料的粒度及粒度分析
1.5.1散物料的粒度及其表示方法
1.5.2物料的粒度分析
2筛分机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1固定筛、滚轴筛、滚筒筛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1.1固定筛的结构、工作原理与工艺参数
2.1.2滚轴筛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1.3滚筒筛的结构、工作原理与参数计算
2.2惯性式振动筛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2.2.1单轴圆运动惯性振动筛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2.2.2双轴直线运动惯性振动筛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2.2.3椭圆运动惯性振动筛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2.2.4惯性式共振筛
2.3弹性连杆式振动筛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2.3.1单质体弹性连杆式振动筛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2.3.2双质体弹性连杆式振动筛的结构特点
2.3.3弹性连杆式非线性共振筛
2.4电磁式振动筛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4.1筛箱振动式电磁振动筛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4.2筛网振动式电磁振动筛的结构特点
2.5自同步惯性式振动筛
2.5.1自同步惯性式振动筛的特点
2.5.2自同步惯性式振动筛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2.6几种新型振动筛的结构与特点
2.6.1概率筛的结构与特点
2.6.2等厚筛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6.3节肢振动筛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6.4弛张筛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6.5振动细筛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振动筛分与脱水工艺过程的理论
3.1直线运动振动筛工作面上物料运动的理论
3.1.1直线运动振动筛工作面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3.1.2物料滑行运动的理论
3.1.3物料抛掷运动的理论
3.2椭圆运动振动筛工作面上物料运动的理论
3.2.1工作面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3.2.2物料滑行运动的理论
3.2.3物料抛掷运动的理论
3.3振动离心脱水机物料运动的理论
3.3.1立式振动离心脱水机物料运动的理论
3.3.2卧式振动离心脱水机物料运动的理论
3.4工程实例计算
4振动筛、振动脱水机运动学参数的选择与工艺参数的计算
4.1物料运动状态的选择
4.1.1物料运动的特点
4.1.2物料运动状态的选择
4.2物料运动状态指数的选择
4.3振动筛运动学参数的选择计算
4.3.1振动强度K的选择计算
4.3.2振动次数的选择计算
4.3.3振动方向角的选择
4.3.4振动筛安装倾角的选择
4.3.5物料运动实际平均速度的计算
4.4振动筛工艺参数的计算
4.4.1筛面宽度和长度的确定
4.4.2生产率的计算
4.4.3筛分效率的计算
4.5振动离心脱水机运动学参数的选择
4.6振动离心脱水机工艺参数的计算
4.7工程实例计算
5惯性式振动筛动力学与动力学参数的设计计算
5.1线性非共振惯性式振动筛动力学分析
5.1.1线性非共振单轴惯性式振动筛动力学分析
5.1.2线性非共振双轴惯性式振动筛动力学分析
5.2线性近共振惯性式振动筛动力学分析
5.2.1单质体线性近共振惯性式振动筛动力学分析
5.2.2双质体线性近共振惯性式振动筛动力学分析
5.3非线性近共振惯性式振动筛动力学分析
5.4惯性式振动筛与共振筛的动力学参数的设计计算
5.4.1惯性式振动筛与共振筛的动力学参数
5.4.2惯性式振动筛与共振筛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5.5惯性式振动筛与共振筛动力学参数计算实例
6弹性连杆式振动筛动力学与动力学参数的设计计算
6.1线性单质体弹性连杆式振动筛动力学分析
6.2线性双质体弹性连杆式振动筛动力学分析
6.2.1平衡式双质体弹性连杆式振动筛的动力学分析
6.2.2不平衡式双质体弹性连杆式振动筛的动力学分析
6.3线性多质体弹性连杆式振动筛动力学分析
6.4非线性弹性连杆式振动筛动力学分析
6.5弹性连杆式振动筛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6.5.1隔振弹簧刚度的计算
6.5.2振动质体的计算质量与诱导质量
6.5.3主振固有频率与频率比
6.5.4连杆弹簧与储能主振弹簧刚度的选取
6.5.5所需的计算激振力与偏心距
6.5.6非线性弹簧的隙幅比与刚度
6.5.7电动机功率的计算
6.5.8连杆作用力及转动轴转矩的计算
6.5.9传给基础的动载荷的计算
6.6弹性连杆式振动筛工作点的调整
6.6.1连杆弹簧压缩量的调整
6.6.2振动筛工作点的调整
6.7弹性连杆式振动筛动力学参数计算实例
7电磁振动筛动力学与动力学参数的设计计算
7.1概述
7.2电磁式振动筛的动力学分析
7.3电磁式振动筛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7.3.1隔振弹簧刚度的计算
7.3.2质体1和质体2的计算质量与诱导质量
7.3.3有载频率比和空载频率比
7.3.4主振弹簧刚度的计算
7.3.5工作频率的确定
7.3.6筛箱振幅与相对振幅的计算
7.3.7阻尼比与相位差角的计算
7.3.8主谐波激振力、基本电磁力和电磁力的计算
7.3.9电磁振动筛功率的计算
7.4电磁式振动机的激磁方式
7.5电磁式振动筛电磁参数的计算
7.5.1电磁式振动筛电磁力的计算
7.5.2电磁式振动筛的气隙磁通密度
7.5.3电磁铁的磁通密度
7.5.4电磁式振动机的电磁激振力
7.5.5电磁激振力和主谐波激振力幅
7.6计算实例
8双电动机驱动振动筛的同步理论
8.1概述
8.2双电机驱动平面运动惯性振动筛的振动同步理论
8.2.1双惯性激振器驱动的自同步振动筛的两种运动状态与运动轨迹
8.2.2平面运动自同步振动筛同向与反向回转的同步性条件
8.2.3平面运动自同步振动筛同向与反向回转同步状态的稳定性条件
8.2.4自同步振动筛“失步失稳”的预防与调试
8.2.5平面运动自同步振动筛试验的若干结果
8.3双电动机驱动空间运动惯性振动筛的振动同步理论
8.3.1振动质体的运动方程式及其求解
8.3.2两转轴的转动方程式及振动筛的同步性条件
8.3.3两种同步运转状态及其稳定性条件
8.4弹性连杆式振动筛的振动同步理论
8.5振动同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9振动筛某些零部件的设计计算
9.1弹性元件的设计计算
9.1.1弹性元件的种类及其用途
9.1.2弹性元件的等效刚度
9.1.3弹性元件的设计计算
9.2激振器的设计计算
9.2.1惯性激振器的设计计算
9.2.2弹性连杆式激振器的设计计算
9.2.3电磁式激振器的设计计算
9.3箱体的结构设计
9.3.1箱体的结构设计
9.3.2振动筛的动态特性与结构强度分析
9.3.3横梁断面的选取
参考文献[1]
现代振动筛分技术及设备设计作者简介
闻邦椿,浙江温岭人,1930年生。1957年东北工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机械设计与理论研究所名誉所长,东北大学“重大机械装备设计制造关键共性技术”985创新平台建设教授;IFFoMM(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转子动力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曾任第六、七、八、九届委员,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和《振动工程学报》主编等。1984年被评为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当选为院士。系统研究和发展了振动学与机器学相结合的新学科“振动利用工程学”,曾深入研究了转子动力学与振动控制、工程非线性振动的理论及应用、机械故障的振动诊断,以及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某些问题。以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80余篇,专著和主编的论文集30余部。SCI、EI和ISTP三大检索论文250余篇,被引用3000余次。完成了数十项国家和横向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和973、863项目等,曾获国际奖两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两项,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委级奖10余项,国家10项。有多项成果达到水平,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刘树英,山东滨州人,1945年10月生。1970年东北工学院矿山机械专业毕业。现为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先后为本科生与研究生主讲“选矿机械”、“机械振动学”、“现代振动机械设计”、“振动理论基础及应用”、“机械振动与控制”等多门课:编著了《机械振动学》、《破碎粉磨机械设计》、《振动机械的理论与动态设计方法》、《现代振动机械设计理论及应用》、《产品的主辅功能及功能优化设计》、《机械振动理论及应用》,参编了《故障旋转机械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与试验》、《机械设计手册》(第5版的34篇、38篇和52篇)、《现代机械设计师手册》(下册第10篇中的第4章和第9章)等多部著作;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项目,省市攻关项目及横向协作项目20余项。曾获六五国家科技攻关奖(1986),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2006);辽宁省发明创造一等奖(1991),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二等奖(1995,2003),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获三项国家:在有关杂志及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