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招募

当前位置:全球贸易网 > 技术中心 > 所有分类

北京冠测2013年电性能检测产品

2025年05月01日 09:37:11      来源:北京冠测试验仪器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1

分享:

电性能检测试验机

(1)电压击穿试验仪(10-150KV)
满足标准:GB/T 1408-2006 绝缘材料电气强度试验方法
          GB/T1695-2005 硫化橡胶工频电压击穿强度和耐电压强度试验
          GB/T3333 电缆纸工频电压击穿试验方法
          HG/T 3330绝缘漆漆膜击穿强度测定法
          GB12656 电容器纸工频电压击穿试验方法
          ASTM D149 固体电绝缘材料在工业电源频率下的介电击穿电压和介电强度的试验方法.
适用范围及功能
  主要适用于固体绝缘材料(如:塑料、橡胶、层压材料、薄膜、树脂、云母、陶瓷、玻璃、绝缘漆等绝缘材料及绝缘件)在工频电压或直流电压下击穿强度和耐电压的测试。

(2)漏电起痕试验仪
耐电痕化指数测定仪

满足标准:
      IEC60112 、IEC60335、 IEC884-1、GB2099.1、UL 746A 、GB/T4207、GB4706.1  ASTMD 3638-92等标准
产品概述:
  漏电起痕试验(电痕化指数试验)是在固体绝缘材料表面上,在规定尺寸 ( 2mm × 5mm ) 的铂电极之间,施加某一电压并定时 (30s) 定高度 ( 35mm ) 滴下规定液滴体积的导电液体 (0.1%NH 4 CL) ,用以评价固体绝缘材料表面在电场和潮湿或污染介质联合作用下的耐漏电性能,测定其相比电痕化指数 (CT1) 和耐电痕化指数 (PT1) 。

(3)介电常数及介质损耗测试仪
高频/工频
满足标准:GBT 1409-2006测量电气绝缘材料在工频、音频、高频(包括米波波长在内)下电容率和介质损耗因数的方法
概述
介质损耗和介电常数是各种电瓷、装置瓷、电容器等陶瓷,还有复合材料等的一项重要的物理性质,通过测定介质损耗角正切tanδ及介电常数(ε),可进一步了解影响介质损耗和介电常数的各种因素,为提高材料的性能提供依据;仪器的基本原理是采用高频谐振法,并提供了,通用、多用途、多量程的阻抗测试。

(4)耐电弧测试仪

高电压小电流试验仪
微机控制/触摸屏
满足标准:GB/T 1411-2002《固体绝缘材料耐高压低电流电弧放电的试验》(等同IEC  61621-1997)及ASTM D495等标准的要求设计制造的,并符合IEC 149、UL 746A等试验方法
主要适用范围及功能:
  本试验机是按照应用于电机、电器和家用电器等行业的电工用塑料、树脂胶和绝缘漆等绝缘材料的耐电弧性能评定,主用于固体绝缘材料如:塑料、薄膜、树脂、云母、陶瓷、玻璃、绝缘油、绝缘漆、纸板等介质的耐电弧性能测试;
  本试验机由计算机控制运行,可以显示当前实验状态及实验时间,实验结束后并保存当前实验数据,并可打印.标准实验报告。

(5)电阻率测定仪
绝缘材料体积表面电阻测定仪
体积表面电阻测定仪(GEST-121)

符合标准:
         GB/T 1410-2006《 固体绝缘材料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试验方法》
         ASTM D257-99《绝缘材料的直流电阻或电导试验方法》
         GB/T 10581-2006 《绝缘材料在高温下电阻和电阻率的试验方法》
     GB/T 1692-2008 《硫化橡胶 绝缘电阻率的测定》
     GB/T 2439-2001《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 导电性能和耗散性能电阻率的测定》
     GB/T 12703.4-2010 《纺织品  静电性能的评定  第4部分:电阻率》
     GB/T 10064-2006_《测定固体绝缘材料绝缘电阻的试验方法》
概述
    本仪器既可测量高电阻,又可测微电流。采用了美国Intel公司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使仪器体积小、重量轻、准确度高。数字液晶直接显示电阻值和电流。量限从1×104Ω ~1×1018 Ω,是目前国内测量范围宽,准确度高的数字高阻测量仪。电流测量范围为2×10-4 ~1×10-16A。机内测试电压为10V/50V/100V/250V/500V/1000V任意可调。


详情欢迎!

:王彦
联系:
:1770844735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全球贸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