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招募

当前位置:全球贸易网 > 技术中心 > 所有分类

什么是RFID标签频率?RFID频率有什么特点?

2025年04月12日 10:00:57      来源:深圳市铨顺宏科技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2

分享:


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1.RFID标签频率


RFID系统频段:是指读写器通过天线发送、接收并识读的标签信号频率范围。从应用概念来说,射频标签的工作频率也就是射频识別系统的工作频率,直接决定系统应用的各方面特性。在RFID系统中,系统工作就像我们平时收听调频广播一样,射频标签和读写器也要调制到相同的频率才能工作。


RFID射频标签的工作频率不仅决定着射频识别系统工作原理(电感耦合还是电磁耦合)、识别距离,还决定着射频标签及读写器实现的难易程度和设备成本。RFID应用占据的频段或频点在国际上有的划分,即位于SM波段。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134kHz、13.56MHz、27.12MHz、433MHz、860MHz~960MHz、2.45GHz、5.8GHz等。


RFID标签频率,RFID电子标签,超高频RFID


2.RFID工作频率特点


按照工作频率的不同,RFID标签可以分为低频(LF)、高频(HF)、超高频(UHF)和微波等不同种类。不同频段的RFID工作原理不同,LF和HF频段RFID电子标签一般采用电磁耦合原理,而UHF及微波频段的RFID一般采用电磁发射原理。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频率分布于4种波段,低频(125~134KHz)、高频(13.56MHz)、超高频(433MHz、860MHz~960MHz)和微波(2.45GHz、5.8GHz)。每一种频率都有它的特点,被用在不同的领域,因此要正确使用就要先选择合适的频率。

低频段射频标签,简称为低频标签,其工作频率范围为30kHz~300kHz。典型工作频率有125KHz和133KHz。低频标签一般为无源标签,其工作能量通过电感耦合方式从阅读器耦合线圈的辐射近场中获得。低频标签与阅读器之间传送数据时,低频标签需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的近场区内。低频标签的阅读距离一般情况下小于1米。低频标签的典型应用有:动物识别、容器识别、工具识别、电子闭锁防盗(带有内置应答器的汽车钥匙)等。

高频段射频标签的工作频率一般为3MHz~30MHz。典型工作频率为13.56MHz。该频段的射频标签,因其工作原理与低频标签相同,即采用电感耦合方式工作,所以宜将其归为低频标签类中。另方面,根据无线电频率的一般划分,其工作频段又称为高频,所以也常将其称为高频标签。鉴于该频段的射频标签可能是实际应用中量的一种射频标签,因而我们只要将高、低理解成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不会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为了便于叙述,我们将其称为中频射频标签。中频标签一般用也采用无源设主,其工作能量同低频标签一样,也是通过电感(磁)耦合方式从阅读器耦合线圈的辐射近场中获得。标签与阅读器进行数据交换时,标签必须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的近场区内。中频标签的阅读距离一般情况下也小于1米。中频标签由于可方便地做成卡状,广泛应用于电子车票、电子、电子闭锁防盗(电子遥控门锁控制器)、小区物业管理、大厦门禁系统等。


超高频段射频标签,简称为超过高频标签。典型的工作频率有43MHz与860MHz~960MHz。超高频标签速度快、作用距离远;但穿透能力弱(不能穿透水,被金金属物质泉反射),且标准不统一。超高频标签的阅读距离一般在3~8米之间。可方便地应用在标识标注、出入库、盘点、查找、定位、防伪溯源、信息采集与交互、电子支付、数据通信等场景上。


RFID标签频率,RFID电子标签,超高频RFID


低频(LF)、高频 (HF)、超高频(UHF),主要为标签的读写距离不同,技术特点不同,主要的应用领域也不同


深圳市铨顺宏科技作为RFID,在向各大运营商、集成商提供ThingMagic全系列产品的同时,公司也一直以专业的技术团队,优质的服务,优惠的价格,为广大客户提供世界—流的RFID设备解决方案和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公司配合各大运营商、集成商已成功的将ThingMagic RFID设备,运用仓储物流档案信息化航空航运服装生产智慧资产管理防伪溯源等多个领域各种应用中。从产品选型,到方案设计和系统平台支持,为用户提供易于操作且稳定性高,具差异化、具创新的综合性技术服务。 


更多RFID产品及解决方案,请访问公司网站/),或在线客服()咨询!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全球贸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