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招募

当前位置:全球贸易网 > 技术中心 > 所有分类

关于可燃气体报警器你了解多少?

2024年11月30日 10:29:29      来源:郑州邦辉科技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8

分享:

可燃气体报警器能够保护人身安全

在我国,每年都有许多的人丧生于化工厂的爆炸之中,化工厂中存在很多有毒气体,一旦发生泄漏将会引起工厂的爆炸。这些发生了事故的化工厂内,多是没有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在气体发生泄漏时,没有任何检测工具能提醒人们有危险要发生。近年来,国家对化工厂内的安全防范措施,越来越重视了,让众多的化工厂内都安装了可燃气体报警器,通过这个设备来保障人们的安全,避免事故发生。

如何发挥可燃气体报警器的使用价值

目前,在化工厂、石油厂以及燃气站等地方都安装有可燃气体报警器,它能够及时对气体泄漏的情况进行检测,然后发出报警声,提醒人们有危险,尽快撤离危险地带。它的报警功能,能有效避免因气体大量泄漏而发生爆炸的现象。还有一种特别装置,就是它有自动灭火器功能。如果警报声没有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就会自动采取驱动排风,喷淋系统的动作指令。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爆炸,火灾,中毒事件的发生。

可燃气体报警器探测器的安装

1、弄清有哪些泄漏点,分析它们的泄漏压力、方向等因素,并画出探头位置分布图,根据泄漏的严重程度分成Ⅰ、Ⅱ、Ⅲ三种等级。

2、根据所在场所的气流方向、风向等具体因素,判断当发生大量泄漏时,可燃气体的泄漏方向。

3、研究泄漏点的泄漏状态是微漏还是喷射状。如果微漏,则设点的位置就要靠近泄漏点一些。如果是喷射状泄漏,则要稍远离泄漏点。

4、对于存在较大可燃气体泄漏的场所,根据有关规定每相距10—20m应设一个检测点。对于无人值班的小型且不连续运转的泵房,需要注意发生可燃气体泄漏的可能,一般应在下风口安装一台检测器。

5、对于有氢气泄漏的场所,应将检测器安装在泄漏点上方平面。

6、对于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的介质,应将检测器安装在低于泄漏点的下方平面上,并注意周围环境特点。对于容易积聚可燃气体的场所应特别注意安全监测点的设定。

如何避免可燃气体报警器在使用过程中中毒?

什么是可燃气体报警器中毒?很多客户把产品买回去之后说明书也不看,就直接打开仪器对准气体泄漏的地方开始检测,这个时候是对传感器损坏大的,因为这个时候气体泄漏浓度是非常大的,大家都知道气体传感器都有一定的检测范围也就是量程,一般的话有低两个报警点,一旦气体泄漏浓度超过大量程的时候,如果检测仪器还在检测,那么很容易造成传感器中毒,直接熏死。通俗点说也就是气体浓度瞬间过大,传感器量程承受不了,造成了瞬间死机。为了使用更长时间,严格遵循下面的维修指南,避免将有毒物质引入仪器。

1、在有毒环境中减少气体流量或者使用扩散式仪器。

2、在暴露于强毒气体之后,清洗采样泵,更换气路、垫圈和过滤器。

3、不要使用硅橡胶、硅密封圈作为仪器配件,这些材料都会释放一些有害气体。并且不要在加工这些物质的地方使用仪器。

4、不要在使用含有硅的打磨剂、清洗剂、润滑剂的地方安装、调试或存储仪器。

5、环氧树脂和粘合剂一定要用无毒的。在仪器和仪器内部,避免使用不干胶标记,很多粘合剂中含有硅成分。

可燃气体报警器的校准及维护方法

可燃气体报警器的校准

(1)原则上要采用经计量认证与被检测气体相匹配的标准样气。相同的被测介质所选的标准样气不同,报警点也不同。

(2)校验前,探头的周围环境应无可燃气体。如果有可燃气体,要先拆下防雨罩,充入一定量的洁净空气后,再连续通入样气,以保证校验的准确性。

(3)当被测气体为烃类混合物时,异丁烷为选样气,其次为丙烷。

(4)对于非烃类混合物或爆炸下限浓度的气体燃烧时产生的热量相差较多的。

可燃气体报警器使用和维护方法

(1)检测元件与补偿元件的使用寿命通常为3—5年。在使用条件合理和维护得当的条件下,可延长其使用寿命。

(2)对于有试验按钮的气体报警控制器,每周应按动一次试验按钮,检查报警系统是否正常。每2个月应检查标定一次报警器零点和量程。

(3)应经常检查检测器有无意外进水。检测器透气罩在仪表检测时,应取下清洗,防止堵塞。

(4)检测器为隔爆型防爆设备,不得在超出规定的范围使用。检测器不得在含硫的场合使用。检测器应尽量在可燃气体浓度低于爆炸下限的条件下使用,否则,有可能烧坏元件。

(5)热线型半导体式检测器不得在缺氧的条件下使用。不要用大量的可燃气直冲探头。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全球贸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