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招募

当前位置:全球贸易网 > 技术中心 > 所有分类

GZ-II阻爆轰型管道阻火器之性能特点

2023年09月06日 10:45:50      来源:河南鹏兴阀门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32

分享:

GZ-II阻爆轰型管道阻火器之性能特点

GZ-II阻爆轰型管道阻火器/波纹板式阻爆轰型管道阻火器GZJ-II阻爆轰型管道阻火器/阻爆燃型管道阻火器/GZJ-II阻爆轰阻火器/GZJ-II-16H阻爆轰管道阻火器/GZJ-II-25H阻爆轰阻火器/GZJII阻爆轰阻火器系采用四片阻火板,比普通管道阻火器多两片阻火板,适用于石化、化工、轻工等行业的可燃气体输送过程中的安全装置,是经过严谨的阻火理论设计和精密的机械设备加工制造而成的。适用于管道闪点低于28℃的甲类、油品、氢氧液化类和闪点低于60℃的煤油、柴油、甲苯原油等,输送可燃性气体的管道上、火炬系统、油气回收系统、加热炉燃料气的管网上、气体净化通化系统、气体分析系统、煤矿瓦斯排放系统及乙炔、氢气、丙烯、天然气、液化气、丙烷等排放系统上。

管道防爆阻火器分为阻爆燃型和阻爆轰型。

阻爆燃型管道阻火器:是用于阻止火焰以亚音速通过阻火器。

阻爆轰型管道阻火器:是用于阻止火焰以音速或超音速通过的阻火器。

主要零部件材料表:

序号

零件名称

材料名称

1

阀体

WCB

304

316

2

法兰

WCB

304

316

3

阻火芯件

不锈钢防爆阻火波纹板

4

密封件

耐油石棉橡胶、四氟PTFE

主要性能参数表:

结构形式

普通型

阻爆燃型

阻爆轰型

试验安全间隙(mm)

MESG≥0.9

0.5﹤MESG﹤0.9

MESG≤0.5

阻火级别

BS5501:ⅡA

BS5501:ⅡB

BS5501:ⅡC

使用场所

储罐、管端放空

放空管、燃气管道

爆轰管道

公称压力(MPa)

0.6 ~ 5.0

石油气体管道阻火器阻火性能与试验方法

按GB/T13347-2010标准

石油化工油气管道阻火器选用﹑检验与验收

按SH/T3413-1999标准

阻火器的设置

按HG/T20570-1995标准

规范标准:

1、阻火器的设置:按HG/T20570-1995标准 。

2、阻火器阻火性能与试验方法:按GB/T13347-2010标准 。

3、阻火器选用﹑检验与验收:按SH/T3413-1999标准 。

4、设计规范标准:GB5908-2005 API/RP 2028 。

5、连接法兰标准:JB/T 79 GB/T9112 ANSI B16.5 。

6、产品标识标准:GB/13306 。

7、供货规范标准:GB/T13384 。

性能特点:

1、阻爆性能合格,经连续13次阻爆性能试验均能阻火。

2、耐烧性能合格,经耐烧试验1小时无回火现象。

3、标准不锈钢阻火层,耐腐蚀易于清洗。

阻火器选用:

1、装卸设施的油气排放 ( 或回收)总管与各支线的气相管道之间应设置阻爆轰型阻火器 。

2、可燃气体放空管道在接入火炬前,若设置阻火器时,应选用阻爆轰型阻火器。

3、阻火器材质选用,应满足下列要求:安装于管端的阻火器壳体,宜采用铸铁和含镁量不大于 0 . 5 % 的铸铝合金,也可按设计要求采用其它材料 。

4、安装于管道中的阻火器壳体,应采用铸钢或碳钢焊接,也可按设计要求采用其它材料 。

5、阻火层芯件和安装于管道中的阻火器芯壳及芯件压环应采用不锈钢 。

6、安装于管端的阻火器芯壳及芯件压环,宜采用铸铁或铸铝。

测试的要求:

1、阻火器的性能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起到阻火的作用,必须对阻火器进行测试。

2、阻火器除具备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外,还要经过阻爆和耐烧的试验,并应达到试验标准的要求。

3、阻爆试验即在一定距离内将试验装置内的可燃气体点燃,所产生的火焰或火花不能穿过阻火器而被阻止和熄灭,这种试验称为阻爆试验。

4、耐烧试验是在没有回燃的条件下,可燃气体火焰通过阻火层并在阻火层上面持续燃烧。阻火层能够承受一定时间的火焰燃烧而不被烧坏,这种试验称为耐烧试验。

5、阻火器根据使用的目的,可以同时具有阻爆性能和耐烧性能,也可以只具有阻爆性能或耐烧性能。因此阻火器的阻爆性能和耐烧性能是对阻火器进行测试鉴定的主要项目。没有进行过这种测试鉴定的阻火器是不能使用的。

 阻爆轰型管道阻火器

阻爆轰型管道阻火器

阻爆轰型管道阻火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全球贸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