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企业百科 产品百科 技术百科 人物百科

集南村 我有新说法
28 0
河南省延津县石婆固乡集南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主导型村庄,地处县中心腹地,西距新乡市30公里,紧邻新荷铁路,省道S308公路在村北通过,县迎宾大道在村西穿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全年无霜期21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504小时,有效积温5043℃,年平均降雨量600.5毫米。整个村庄地形相对平缓,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有4个村民小组,农户356户,人口1430人,耕地1865亩,人均耕地1.3亩,2005年总产值720万元。

目录

集南村经济发展

集南村作为确定的全国35个、河南省省部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已经形成以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和优质专用小麦种子繁育为主导的优势产业。现有蔬菜温棚350座500余亩,品种以黄瓜、西红柿等大众化蔬菜为主,是河南省认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常年生产无公害蔬菜430万公斤左右,注册了“绿汇”蔬菜品牌,产品销往郑州等十几个大中城市,年均产值400万元以上,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开发潜力和较好的发展环境。同时,集南村也是延津县的优质专用小麦种子繁育专业村,是县天冠种业公司多年的优质专用小麦种子繁育基地村,常年优质小麦种子繁育面积1300亩左右,年产优质小麦种子50万公斤以上。产业从业人数700人,年产值600万元。第二产业以农产品加工、外出务工、建筑业为主,从业人数160人,年产值100万元左右;第三产业以津美佳超市、农机修配、运输业、餐饮服务业等为主,从业人数40人,年收入20万元左右。2005年集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80元,、二、三产业所占比例为15 :5.5:1。
集南村

集南村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现有机井30眼,平均每眼井灌溉60亩地,另有河灌耕地150亩。
农业机械方面:现有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2台,农用拖拉机等小型农机具普及率在80%左右。
农业服务体系方面:以县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园艺站、农业广播学校等为技术依托,常年对广大村民开展技术培训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农户受训率达到70%以上,基本实现了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全村共计有130人参加了“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共有25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有2人获得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技术资格证书。农民整体科技素质相对较高,接受新技术、新事物能力较强,曾获河南省科技示范村荣誉称号。

集南村社会公共事业

集南村居民生活条件

村民生活用水以压水井取水为主,村内主要干道基本实现柏油硬化。民居以砖混结构为主,现有两层楼房80多座,砖瓦房560多座,人均居住面积40平方米左右,处于全县中上等水平。

集南村文化教育

现有小学1所、幼儿园1所,设6个班级,有教职员工12人,在校幼儿和学生350名,适龄儿童就学率达到99%;村内设有图书阅览室、电教室,安装有现代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设备1套,运转正常。

集南村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

有个体诊所2处,2005年全村1330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3%;有8名村民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23人享受生活保障。

集南村通讯

农户电视普及率为80%,电话普及率50%左右,拥有60部。

集南村能源利用

户用能源主要以煤和秸秆气化气为主。建有秸秆气化站一座,年处理农作物秸秆达300吨左右,秸秆气化入户率达到30%,另建有户用沼气池11座。

集南村村务管理

集南村班子建设方面

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共7人,两委班子思想解放、团结、务实、精干,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高的群众威信。先后获得河南“五好”党支部等多项荣誉;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全同志先后被评为省级优秀员、新乡市劳动、新乡市人大代表。

集南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

现有村民代表15名,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制度执行较好,坚持民主决策、坚持民主理财。党群、干群关系良好,多年来未发生一起越级案件;普法宣传多年坚持,未发生违法现象。

集南村主要制约因素

集南村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差

集南村的主导产业为温室大棚无公害蔬菜,现有温室大棚均为竹木结构,建筑质量差、生产环境控制能力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温室内配套设施不完善,劳动强度大。灌溉采用大水漫灌方式,水资源浪费严重,容易诱发病害。采取一家一户育苗的方式,费工、费时,易带病菌,苗质差,影响产量和蔬菜质量。

集南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集南村蔬菜及粮食生产以初级产品为主,缺少产后加工处理,产业链条短;产品以农民自销为主,专业化合作组织运作不够规范,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集南村村庄公共设施不完善

村东部、北部村容村貌较差,部分房屋年久失修,文体活动设施不健全,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率较低,养殖户庭院环境卫生较差,缺少供排水及垃圾处理设施,旱厕尚未尿粪分离,清洁能源使用率有待提高。村民生活饮用水达不到饮用水卫生标准,急需改善村民饮水条件。

集南村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求

根据对356户村民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集南村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产业发展方面,99%的村民希望村里重点发展蔬菜生产和小麦种子繁育;绝大多数村民有改造和建设大棚的意愿,并希望解决农业生产中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建设问题;在畜牧业发展方面,被调查村民全都表示希望采用村外集中小区饲养的方式。在基础设施方面,村民认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乡村道路建设和饮水安全;80%的村民认为村里建筑在空间布局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街道太窄和不通畅;希望改善居住环境,尽快实现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在科技兴农方面,97%以上的村民希望得到优新品种、实用技术和培训支持,特别希望得到蔬菜大棚病虫害防治技术。在生态建设方面,绝大多数村民希望扩大秸秆汽化工程入户规模,利用清洁能源,降低能源费用。推广使用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增加垃圾处理设施,提高整体环境质量。在公共设施方面,99%的村民希望通过建设文化活动室、体育活动室、娱乐健身场所等,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在农村社会事业方面,村民最担心的是得大病和养老问题,希望得到养老保险和生活保障。

集南村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集南村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突出“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强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为切入点,稳定优质小麦良种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创新体制机制,经过5年的努力,把集南村建成粮食主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行村,并通过集南村的示范带动,以村带乡、以乡促县,促进县域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

集南村规划原则

1.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充分尊重农民的精神,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同时,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和引导农民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2.坚持以农业产业发展为重心 重点发展蔬菜和小麦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兼顾发展公共事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3.坚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从农民群众最迫切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办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4.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结合集南村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形成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

集南村规划目标

经过5年建设,将集南村初步建成充满活力、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具体目标如下:1.经济稳步发展 到2010年,无公害蔬菜生产能力达到6 000吨;优质小麦良种生产能力达到600吨;生猪存栏达到1万头。全村总产值从720万元提高到1 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 280元提高到6 000元。2.科技水平提高 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实现良种良法配套。蔬菜实现统一育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广泛应用,科技入户率达到95%以上。3.村容村貌整洁 村庄主要街道初步实现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等“五化”;垃圾基本实现集中处理;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95%左右。4.农民素质提升 农村劳动力广泛接受科技文化培训,每人至少掌握一项以上专业技术。农村群众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逐步养成节约、环保、卫生的良好习惯。5.实现管理民主 实现村务公开制度化,确保农民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

集南村规划布局

从生产布局看,全村分为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区、设施蔬菜生产区、畜牧养殖区、物流服务区等四个区。村东南为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区,面积1 000亩;村南为设施蔬菜生产区,面积730亩;村东部为畜牧养殖区,面积100亩;村西部临近济东高速延津出口处布置物流服务区,面积35亩。村产业功能分区规划见附图。 从村庄布局看,基本保留已形成的居住区,重点在村南发展住宅小区。在中心大街两侧布局商业、邮电等公共设施。增设街头绿地,开辟绿化带;建设以三纵四横主干道为骨架,干道及小区道路配套的道路网络。

集南村发展重点

集南村做大做强无公害蔬菜产业

一是引进推广蔬菜优良品种,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在完善现有蔬菜温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三是建设优质蔬菜育苗中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四是规范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质量、统一组织销售、统一品牌,扩大销售渠道,力求实现订单种植、订单销售。在蔬菜产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后,根据延津县的统筹规划,建设规模适度的产后处理储藏加工设施和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等项目,使集南村成为本地蔬菜生产基地和流通的集散地。

集南村提高优质小麦良种生产能力

一是稳定优质麦种子繁育面积,进一步提高小麦种子繁育质量,繁育面积稳定在1 000亩左右。二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排灌设施,水、田、路、林、电综合治理,达到稳产高产旱涝保收。三是提高大型农机具装备水平,利用国家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配备东方红70等大型农业机械,实现统一机耕、统一机播、统一机收。四是实施小麦良种补贴,建立土肥测配点、植保服务点,实现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

集南村建设养殖小区,培育壮大规模养殖

一是在设施无公害蔬菜种植区周边建立100亩规模化养殖小区;二是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或户用沼气池,形成养殖—沼气—沼肥—蔬菜多位一体的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链条。

集南村加强技术推广,培育新型农民

一是整合推广资源,构建技术平台。加强与河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市、市农科院及县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合作,构建技术推广平台,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组织专家进村入户,为群众解答各种疑难问题,使农民及时有效的获取农业科技服务。二是引进品种技术,加速科技推广。加快引进设施大棚蔬菜、优质小麦新品种和优良畜禽品种,推广配套栽培和畜牧养殖、兽医防疫等技术,不断提高农业产出的效益。培养农民示范户,通过示范户带动,不断提高科技入户率和技术普及率。三是加强村民培训。选送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骨干农民参加园艺、农学、畜牧等专业的大专班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依托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强对村组干部、专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等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据统计:多年来,门多次在集南村开展优质麦保优节本、种子繁育、温棚蔬菜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平衡配方施肥等技术培训,农户受训率达到95%,基本实现了户有技术明白人;全村有130人参加过“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25人获得绿色证书,有8人获得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技术资格证书,有 35%的农民劳动力有一技之长成为农村实用人才。
集南村地理位置及产业功能分区规划图(2张)

集南村发展公共事业,提高生活质量

一是改造扩建秸秆气化站,增加供气能力,提高入户率。二是通过打深水井、安装无塔供水设备、铺设输水管道等措施,使全村农户都能用上清洁、方便的自来水。三是在村庄规划的基础上,对村内道路全部硬化、绿化、亮化。四是建设村文化大院,配齐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相关设施,丰富广大村民的文化、体育生活,改善生活质量。五是建立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的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2010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电脑入户率达到30%,使村民都能享受到现代文化及通讯方式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六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将村小学扩建成为标准化小学。实现校园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专用教室设置、校均规模、班容量等五项指标达到规定标准。七是建设村卫生医疗室,完善医疗设施,保障村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切实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争取使村民参保率达到99%。八是进一步完善居民生活保障、特困群众生活救助、五保对象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全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九是建立村物业服务站,设立村保洁员,设置有机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收集桶,推广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对垃圾定时清运。建设垃圾处理场,完善排水排污设施。

集南村保障措施

集南村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工作机制

建立由部省市县乡村各级主管部门组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在县里设办公室,由主管副县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编制示范行动年度工作方案,编写新农村建设简报、加强宣传、组织项目考评验收等工作。成立集南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由村民代表大会推选六人任成员。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具体的年度工作方案,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省市乡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重点加强调查研究、宣传推广和项目倾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集南村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实现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把村民当前最关心、最急迫的事项作为发展重点,抓出成效,进一步激发村民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

集南村坚持自力更生和体制机制创新

对现有各渠道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建立农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全村经济发展和公共事业建设。坚持自力更生、市场化运作,广泛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建立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机制,探索适度规模经营新模式,同时组织和鼓励农民出主意,想办法,加大主导产业发展投入,参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集南村健全村民自治,推进民主进程

一是坚持和完善“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二是健全财务公开制度,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三是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形成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机制。四是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安定祥和、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参考资料


目录
相关产品RElAT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