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企业百科 产品百科 技术百科 人物百科

93 0
导演肖童,独立纪录片制作人。籍贯:河北。2000年,开始从事影视内容创作,参与电视台竞答节目《城市平台》部分场次的组织和策划工作,其后投入手机增值业务SP游戏内容策划和运营。2005年后,专注于纪录片创作,参与各类节目近200部(集)。代表作品:《芒野》、《中国麦客》,2011年电视台1套三八节特别纪录《巾帼》(合作)。其它作品:《走近2008》《世界遗产武当山》《窑洞》等。

目录

肖童代表作品

首钢大搬迁[1] (总撰稿 执行总导演)
《朝鲜义勇军在太行山[2-3] 》(导演 编剧)
《天穹南北》[4-5] (总导演 撰稿)
肖童和乔·麦克纳利
《巾帼》(导演;合作)
《中国麦客》(导演 编剧)
《芒野》(总导演 撰稿)
《世界遗产武当山》(导演 撰稿)
《窑洞》(导演 撰稿)
《探索·发现》——黄河石城(总撰稿)[10]

肖童获奖情况

肖童(3张)
《芒野》2009年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奖。
《中国麦客》2010年入围卡塔尔国际电影节。

肖童拍摄地理题材

《天穹南北》剧照
天穹南北[4] 跋履山川讲述“胡焕庸线[5]
2018年9月[4] ,肖童执导的大型纪录片《天穹南北》播出[5] ,以“胡焕庸线”为讲述主题,探寻中国东西部和南北不同地域的山川、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的迥异特征。[4-5]

肖童碰触工业题材

《首钢大搬迁》热播 导演肖童首谈碰触工业题材[6]
肖童在内容架构上没有再去挖掘“首钢搬迁”深层次原因,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塑造新时期“钢铁英雄”层面上。按照肖童的说法:首钢搬迁的原因早已度过了社会舆情阶段,况且新世纪初围绕“首钢是否搬迁”的媒体大战世人皆知,再去陈述已毫无意义,倒不如把镜头对准大搬迁历程中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上。” 肖童的叙事手法往往习惯于将故事架构在一个宏大的主题上,然后再在宏大中见细节,《首钢大搬迁》亦是如此。在肖童眼中,这里所说的“细节”绝不是镜头意义上的特写,而是大事件进程中的个体命运,哪怕个体单元中一个微小片段,都可能构成整个主题的关键故事。 “工业题材难,就难在叙事上。除人物生活工作场景之外,很可能大部分镜头都是工厂里的设备。比如说首钢的炼铁高炉,要采取什么样的视线和角度来讲述它们的故事?工友们与高炉朝夕相处,很多人把它们当成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伙伴,那么我在集《英雄无泪》中就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为了使《首钢大搬迁》画面语言,不再是生硬的“概念解释”,肖童在撰稿时采用最平实的语言来陈述,并对炼铁高炉等静态景物以“人性化”手法来拉近镜头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影片更具亲和力。正因此,《首钢大搬迁》得到了观众的追捧。 “这个‘人性化’要把握一个度,太过则文学化,太少则无法渲染氛围,解说就会变成名词堆积。之所以使用最质朴的语言来解说,就是因为词藻华丽会失去这部片子的纪录风格,就会使画面与解说之间增加隔离感。”肖童如是说。[6]

肖童纪录电影

《朝鲜义勇军》杀青 肖童谈纪录片的历史还原[2]
由肖童制作导演的历史纪录片《朝鲜义勇军在太行山》及工业题材纪录片《首钢大搬迁》先后杀青,通过这两部不同题材的纪录片,导演肖童从历史再现、表演方式、故事挖掘等方面,以多元化视点对纪录片作品做了一次的正名。
创作背景
《朝鲜义勇军在太行山》讲述了1910年日本强行吞并朝鲜后,一批青年志士来到中国,进行活动的事迹。1937年日本发起对中国的全面入侵后,这些朝鲜志士组建成了一支国际联盟义勇伍,他们先后进入太行山区与八路军并肩,同仇敌忾,对日军进行武装宣传和策反行动。肖童导演在该片中运用了大量“情景再现”场景,对历史事件进行真实还原。
朝鲜义勇军 剧照(5张)
从“现实纪录到历史还原”作为一名纪录片制作人,肖童一直保持着对纪录片极大的热情和忠诚,并坚守着自己一贯的见解。[3]
英国BBC获得奥斯卡奖的纪录片导演科尔斯派克特对劣质的场景再现不屑一顾,曾提出“场景再现需要更多的进行剧情片式的重现,而不是向粗糙的自制电影看齐。”对于这句话肖童幽默地对记者说:他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纪录片的再现历来颇有争议,有人觉得再现不可取,因为再现可能会涉及到当时环境的真实性,从而影响到纪录元素。但多数人还是支持再现的,就我本人来说就是后者。但前提条件是你要对历史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环境包括人们的生活环境,甚至生活细节需要有一个深入的探究,也就是对‘曾经的当时’真实性的认识问题。”[2]
创作解析
剧组拍摄现场
在《朝鲜义勇军在太行山》中,肖童将内容分为现实与历史两条故事线并行叙事的方式,以大众化视角复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他要求演员表演要生活化常态化,不进行与生活场景和行为逻辑不相符的动作。“回归人性自然才是纪录片表演的价值。纪录片表演是对精神存在的一种提炼,演员的价值体现在把人物按照生活逻辑演活,而不是忘乎所以地去表现个人的脸庞。往往这时候,我会告诉演员尽量忘记自己,融到当时的环境里去,你只要把正常人的正常生活逻辑浮现出来就已经很好了。”[3] [7]
肖童没有刻意去追求一些违思想常规的表演动作和肢体语言,他强调说:对于纪录片,最自然的反应就是表演。这也不是说影片会平淡化,而是尽可能地从实际生活中去提炼场景及肢体语言,只有把常规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浓缩刻画,才是人生命运跌宕起伏的力体现。[2] [7]

肖童媒体报道

《中国麦客》,一部原生态纪录片[8]
肖童作品剧照
1998年,摄影家侯登科先生的《麦客》出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那是一个大众视线之外的群体,他们背着镰刀徒步数千公里,替人割麦。有人把他们称为下苦人,也有人把他们说成是人们历史之外的“他们的历史”。侯登科先生用自己的照相机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像候鸟一样跟着季节四处迁徒的人,拍摄了大量纪实照片。遗憾得是,侯登科先生却在2003年英年早逝了。从1998年到2008年,这十年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纪之交。正是这十年,农村机械化作业方式的推进却是的,在上,使用了上千年的镰刀仿佛一夜之间被搁置到了一边,收割机替代了镰刀,新的收割机手们又组成了新一代的麦客。然而,我们却感到了惋惜,因为在侯登科先生之后似乎再也没有人去关注这一群体。这么巨大的变革却没有人去记录,摄影的科技含量提高了一代又一代,但是,麦客这个曾经创下几十万大军跨区作业的劳动群体依然行走在荧屏之外。我们除了有报道多少多少台收割机在收割小麦,喜获丰收这样的信息之外,对麦客这一庞大群体的生活却是一无所知。就这样我们过着我们的生活,他们过着他们的生活。
2012年9月5日,我再一次震撼了,“还有人在记录这个群体”这是我观看完《中国麦客》后的反应。故事讲述了,新旧世纪交错中,老麦客的劳作空间在逐渐缩水,是被淘汰还是固守?他们开始徘徊彷徨。但是,无论拿镰刀的老麦客还是驾驶收割机的新麦客,他们都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着最质朴的眷恋……
肖童作品剧照
时下,生态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不管真假都冠以原生态的符号。但是我可以说《中国麦客》是一部原生态纪录片,因为我在片中找不到任何故事过的痕迹。但是正是这些真实的镜头却刻画出了农民辛酸与丰收并存的精彩乐章。那头枕着水泥台阶睡觉的麦客;翻倒在沟里的收割机,遭受了重大损失,还不忘把路面修好;收割区遭受了风暴,小麦倒伏在地下,麦客赔钱为农人收割,这些场景都无一列外地使我想到了中国人那最质朴最勤劳的形象。看到这些我不知还有多少人能把啃了几口的馒头扔到地上。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我们无法看到的时代变迁,记录了农村劳动力的新走向。
最后,我不得不承认对于《中国麦客》的创作者肖童我是熟知的,或者说我是他的师长。我这位小老弟从08年开始,独自一个人扛着近20公斤重的摄像机,历时4年跟随麦客,完成了他“农村纪录”的部曲,确切地说他也可称为地地道道的麦客,他所受的煎熬也许比麦客更多。曾有人说侯登科先生是飞去的候鸟,今天我想说候鸟又飞回来了。

肖童农村设想

肖童“农村纪录”三部曲[9]
部《中国麦客》
肖童作品剧照
历史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时间会随人类发展而无限延伸,在各个不同的时间阶段又形成了不同的时代空间。综观历史,几乎所有的空间无外乎是由政治、商业、农业三线形成一体,而农业又是引发社会变革的主因之一。
农业关联粮食,而粮食产量又与其生产工具有关。
肖童作品剧照
历的农业,其劳作工具几千年中变化不大,直到新世纪千禧年后,仿佛突然改变了。使用了上千年的镰刀一夜之间变成了收割机,马车变成了机动车,这无疑是历史空间的一次巨大变革,对于时间也是一种定格。而对于非农业之外的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转变是留下缝隙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企图在镰刀与收割机之间寻找一种永恒,这永恒是什么呢?我想,那就是人,既顺应时代,又在固守与未来间徘徊纠结的农人。
《中国麦客》以农村收割小麦的群体为对象,横跨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甘肃、内蒙古、青海6省2市,历时4年拍摄完成。全程纪录了麦客这一农民群体的生活与作业状态。以老麦客和新收割机手之间的直觉变化,突出30年来中国农业及人文思想的变迁,在变迁中寻找永恒。多地麦客作业区域在时间与空间上既有延续和统一性,所表现主题又各不相同。
参考资料


目录
相关产品RElAT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