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海605选育过程
登海605(超试6号)是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来选育的玉米品种,由山东省推荐进入国家区试,2009年进入生产试验,2011年被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定名为登海605。[7] 登海605以DH351为母本,DH382为父本选育而成。母本是以“DH158/107”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多代选育而成;父本是以国外杂交种X1132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多代选育而成。[10]
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国审玉2010009。2011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鲁农审2011004号。2011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蒙认玉2011001号。2012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浙审玉2012006。2015年,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宁审玉2015015。2015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甘审玉2015023。[8]
登海605特征特性
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成熟101天,比郑单958晚1天,需有效积温255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带紫色,花药黄绿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59厘米,穗位高99厘米,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4.4克。经河北省农林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玉米螟,感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高感瘤黑粉病、褐斑病和南方锈病。经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66克/升,粗蛋白含量9.35%,粗脂肪含量3.76%,粗淀粉含量73.40%,赖氨酸含量0.31%。[5-6]
登海605适种区域
该品种适宜在中国山东、河南、河北中南部、安徽北部、山西运城地区夏播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适宜区域、陕西省、浙江省种植,注意防治瘤黑粉病,褐斑病、南方锈病重发区慎用。[5]
登海605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59.0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4.9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5%。[5]
2008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中晚熟组预备试验,平均亩产859.2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3%。[10]
2009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911.3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2%。[10]
2010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中晚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903.5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8%。[10]
2011年参加山西省玉米中晚熟普密组(3500株/亩)区域试验,平均亩产806.2千克,比对照大丰26号增产6.3%;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871.4千克,比当地对照增产11.9%。[4]
2012年在宁夏引扬黄灌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126.9千克,较对照先玉335增产6.7%;2013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084.8千克,较对照先玉335增产7.6%;两年平均亩产1105.9千克,平均增产7.2%。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076.5千克,较对照先玉335增产3.9%。[3]
登海605栽培要点
一般玉米在5月中下旬播种,进行麦田套种玉米。应改变此种植模式,在6月5—15日麦收后直播。麦收后及时耕整田块、灭茬,全田土壤墒情一致时机械播种;或抢茬直播,留茬高度不超过40厘米;或采用免耕播种机播种。大小行播种时,大行距为80~90厘米,小行距为30~40厘米;等行距播种时,行距控制为60~70厘米。选用包衣种子,播深为3~5厘米。[9]
登海605在苗期耐旱怕涝,使土壤保持相对较低的含水量(12~16%)可促进生根壮苗,主要进行营养生长,即叶片增加、根系生长和茎节分化。若土壤含水量过高,会造成缺乏空气,容易形成紫苗、黄苗,从而造成“芽涝”。因此,若玉米苗期遇大雨,一定要注意排除田间积水。在4片可见叶时已有1层次生根,到5片可见叶时第2层次生根也达到1厘米以上,定苗越晚越容易拔断,并且植株之间叶片、根系的相互影响逐步加大,往往造成苗荒。为减少用工,也可在四到五叶期一次定苗。留苗5.25~6.00万株/公顷,及时除去分蘖,在小喇叭口期及时拔除小弱株。[9]
在前茬冬小麦施足有机肥45t/公顷以上的前提下,玉米种植中主要施用化肥,施用量根据产量目标而定,一般高产田每生产100千克籽粒,需施用纯N3千克、P2O51千克、K2O2千克。在登海605生育期中,平衡供应氮、硫、磷营养,配方施肥。在肥料运筹上,轻施苗肥、重施大口肥、补追花粒肥。在玉米拔节期施用苗肥,将氮肥总量的30%+全部磷、钾、硫、锌肥,沿幼苗一侧开沟深施(15~20厘米),以促进根系生长,培育壮苗;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第11~12片叶展开)施用穗肥,追施总氮量的50%,开沟深施,以促穗大粒多;在籽粒灌浆期施用花粒肥,追施总氮量的20%,以增加千粒重,提高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也可在苗期一次性施含硫玉米缓控释专用肥。[9]
加强管理,提高品质的抗病性。针对苗期黏虫、棉铃虫,用灭幼脲、Bt乳油等喷雾防治。对玉米粗缩病,除改套种为夏直播外,还可采用药剂防治,即在玉米播种前或播种后出苗前喷药,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用10%吡虫啉300克/公顷或25%扑虱灵450克/公顷对大田内外喷雾防治1遍灰飞虱,以降低虫原基数、减轻病害的发生;玉米出苗后,从三叶期开始,用10%吡虫啉300克/公顷或25%扑虱灵450克/公顷+2%宁南霉素1500毫升/公顷(或病毒A)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喷3次。叶斑病发病初期,喷施50%苯菌灵800倍液或62.5%安太保5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用2~3次。蓟马用10%吡虫啉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螟在大喇叭口期(第11~12叶展开)用5%颗粒剂3.75千克/公顷,掺细沙112.5千克/公顷,混匀后撒入心叶,每株用量1.5~2.0克,也可在玉米螟成虫盛发期用杀虫灯诱杀;蚜虫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90~105克/公顷对水975千克/公顷喷雾防治。[9]
为促进玉米增产,应适当晚收。当前生产上应用的紧凑型玉米品质多有“假熟”现象,即玉米苞叶提早变白而籽粒尚未停止灌浆。要改变过去的收获标准,在苞叶干枯、籽粒基部出现黑层、籽粒乳线消失时收获,此时玉米地产量较高,一般在9月25日至10月5日。[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