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式60毫米发展沿革
人民小口径的起步发展与一样,也是从仿制日式掷弹筒开始的,随着人民技术的进步,开始仿/自制各种小口径,使其逐渐成为我军步兵分队重要的伴随火炮。解放战争中,各种自制/缴获的60毫米伴随着步兵席卷全国,一直饮马海南岛。抗美援朝战场上,该炮是运动战阶段我军步兵最重要的伴随火炮,有时甚至是的伴随火炮。
不过,在1955年的全军制式化期间,60毫米没有被列入装备范围,大量库存的60毫米被销毁或转到民兵手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当时的制式化是全面向前苏联学习。在苏军看来,小口径是没有前途的,当然这与苏联在二战中始终缺乏一型足够优秀的小口径直接相关,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小口径不符合苏军当时的战术。苏军认为,60毫米在进攻中不是合格的连排级支援火器,其射程只有800米,火力范围不足以覆盖连排级单位的进攻纵深,其炮弹重量也只有0.85公斤,对普通野战工事基本没有什么毁伤能力。从当时苏军步兵的携行能力及机械/摩托化程度来说,在步兵连内装备82毫米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适合苏军的装备体制却未必适合我军,对我军南方来说,步兵连/排缺乏适合丛林的曲射支援火器,而营属连装备的53式82毫米因战斗质量和炮弹重量的双重限制,很难在丛林和山地跟上步兵。针对这一问题,首先研制轻量化的82毫米,其最终成果便是67式82毫米,其次是研制新一代60毫米。1960年307厂科研所等单位开始研制60毫米,科研人员下连当兵,体验炮兵的艰辛,在参考了美制M2式和民31式两种60毫米后,1962年2月门样炮试制成功。1964年3月,命名为“63式60毫米”量产后装备。63式60毫米继承了民31式短身管的特点,射程略近,但全炮重量轻,比较适合中国国情。
63式60毫米性能数据
口径:60.75毫米
射程:1490/1470米
发射速度:30~35发/分
炮身长:610毫米(短)
炮全重:12.5公斤
最小射程:200米
方向射界;8.5度
高低射界:: 45~ 80度
牵引工具:肩负、携带
榴弹全重:1.326公斤
杀伤面积:半径15米
基数:60发
参数:63式杀伤榴弹[1]
63式60毫米技术特点
中国60毫米轻型炮模系中国·7316工厂(原中国人民军械生产和维修的专业化保障性企业)与天津蓝星商社合作开发的世界装备模型系列之一。
63式60毫米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部的有关规定,由专业军械工程师按原炮外部结构,采用同种材料,按1:70的压缩比例精心打造的。具有外型逼真,工艺,操作灵敏,高贵典雅等特点,并生产1000门。该炮模既中国收藏界的空白,又展示了现代高新工艺水平,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1]
63式60毫米结构展示
63式60毫米全炮由身管、座板、炮架、瞄准镜和附件4大部分组成。炮身由身管、炮尾、撞针、炮箍环及提把组成。方向机用以带动炮箍托架和炮身左右移动,由螺筒、方向螺杆、方向螺母、转轮等组成。螺筒右端套有衬筒,装于托架耳孔内,并以外螺纹、锥形销与转轮连接。高低机用以连接方向机螺母并带动炮身起落,由高低机体、齿轮箱、大小锥形齿轮、转把、螺杆和螺筒等组成。座板用以承受发射时的后坐力,由主板、驻臼、座板筋和炮尾锁等组成。附件及象限仪包括组合扳手、引信扳手、扳手、油壶、垂球、铳子、等。该炮还配有象限仪,用以检查和赋予射角。[1]
63式60毫米发射操作
以63式60mm追击炮为例,其射击操作程序如下:
63式60毫米
首先要在土地上挖掘座板坑(也可不挖掘座板坑,将地面铲平即可),座板坑是一个长宽各30cm、深10cm的土坑。
手面向目标,右手紧握身管上端.将火炮放置于座板坑内,解开捆炮带,打开架腿,对正目标架炮,两手用力将驻锄插入土中,单膝跪于座板左侧,调整水平调整机,将托架调整成概略水平,然后固定好紧定手柄,将瞄准镜插在瞄准镜座上。
二炮手跪于座板右侧,取下炮口帽,升起高低机,协同手调整追击炮,使光学瞄准镜上的高低气泡和倾斜气泡居中,然后根据需要按射表装定表尺、方向分划、装药等,最后摇动高低机和方向机使十字线对正目标,即可实施发射。
装填时二炮手从三炮手手中接过炮弹,将炮弹正直装入炮口内,使炮弹平稳下滑,撞击撞针发火。
该火炮除正规射击以外,还可简便射击,即仅用身管手扶发射,这种射击方式一般用于射击200m之内的目标,或者在特殊环境下发射。发射时炮手对准目标,左脚向前迈出半步,同时右膝向右跪下,右大腿与射向约成90°,臀部坐在右脚踵上,左小腿略成垂直。两手举起炮身,在左脚右侧适当位置将炮杵夯入地面固定,炮身距左小腿约10cm。
根据射击距离抬高或降低炮身射角。左手握炮箍处,左小臂稳靠左大腿内侧。右手装填炮弹进入炮口,右眼通过炮身白标线和引信向目标瞄准,在瞄准好的瞬间,屏住呼吸,迅速松开炮弹使其发射。
63式60毫米服役事件
63式60mm批量生产后,直接装备到连、排级使用,用以支援步兵。由于该炮质量轻、机动性好,因此可以随时进入发射阵地进行发射,甚至可以在阵地战斗中直接在战壕中和掩蔽部进出口处射击,通常配置在高地的顶部、鞍部、反斜面或遮蔽物后,便于向各个方向进行火力支援,发射之后还可快速转移,很难被敌火力捕捉到。笔者在此仅讲一例。由此可见63式在战场上的作用。
1981年5月5日,我军收复法卡山之后,越军于5月5日、10日、16日、19日及6月7日发动了数次团规模的反击,我方严守阵地,在战斗中涌现出一批战斗英雄,某部二等功臣肖某(为了不给英雄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故隐其全名,敬请见谅)就是其中之一。
在一次越军对我军的反击中,越军在炮火掩护下出动一个团规模的向我军发动冲击,两军在狭小的发卡山地区短兵相接,我军重型火炮无法施展,肖某所在的炮班装备的63式60mm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前方指挥部命令他们立刻投入支援步兵的战斗,在他们投入战斗后不久,越军的一阵炮弹击中了炮班阵地,炮班中的老战士张某、林某等负了重伤,昏迷过去。战斗形势也越来越严峻,5号阵地上的大量敌人开始向4号阵地攻来。
面对危急情况,肖某没有退缩,而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从山洼里扛到高地主峰,直接瞄准越军射击。当时他所在的炮阵地距离高地主峰还有70多米的一段斜坡,肖某腰挂瞄准镜,左肩扛,右肩扛一箱炮弹,手拿铁锹和镐头,飞身跃过越军炮火区冲向高地主峰。冲上主峰阵地后,肖某立刻架炮射击。在肖某炮火的支援下,步兵打退了越军这次向4号阵地的进攻。
利用越军退下去的时间间隙,肖某又取来了几箱炮弹,准备继续战斗。这时5号阵地上的越军发现了这门给他们造成重大伤亡的,集中轻、重机枪向肖某猛烈扫射。肖某抱起滚入附近的一个弹坑中,对准越军的轻、重机枪火力点,一口气发射了10多发炮弹,摧毁越军两挺重机枪。我军步兵趁机发起反冲击,夺回了5号阵地。
63式60毫米衍生型号
63-1式60毫米。该炮在63式60毫米的基础上改进设计,采用高强度钢,增强炮箍滑套长度,加大缓冲机工作行程,方向机和高低机增设间隙自动调整机构,增加了一个尼龙套管,减少了因磨损产生晃动的缺陷,座板面积增大,改进了火炮质心位置等,进一步减化结构,而且保证了发射稳定性,是我国第二代小口径。同时后者座板带有中心凹陷,并去掉了两个边角,呈多边形,其左架腿上的水平调整机结构更为简化[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