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企业百科 产品百科 技术百科 人物百科

吴普特 我有新说法
155 0
吴普特,男,汉族,1963年4月出生,陕西武功人,[1] 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4月加入中国,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第十四届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10-1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副部长级)。[2] [7] [10]

目录

吴普特人物履历

1981.09-1985.07,西北农业大学水利系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学习;
1985.07-1995.06,中科院水保所工作(其间:1987.09-1990.07,中科院水保所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1993.09-1996.07,中科院水保所土壤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5.06-1999.10,中科院水保所科研处副处长,中科院黄土项目办副主任,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99.10-2004.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处处长,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04.03-2015.0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校长(2014.04,兼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
2015.08-2017.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常务副校长;[3]
2017.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 [4]
2021.04-,入选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6]
2023.03-,任第十四届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10-11]

吴普特担任职务

第十三、十四届代表[5] [8-9] ,第十四届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10-11] ,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家节水农业科技领域(863计划)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国家“985工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1类科技创新平台主任;担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

吴普特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致力于探索解决制约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问题。

吴普特出版图书

  • 灌溉水力学引论
    作者名称吴普特
    作品时间2012年6月1日

    《灌溉水力学引论》是201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普特。本书从灌溉水流运动过程入手,研究各种灌溉方式下的水流运动机理。

  • 中国旱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研究与实践
    作者名称吴普特
    作品时间2011年3月

    《中国旱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研究与实践》是201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普特。

  • 中国节水农业
    作者名称吴普特
    作品时间2004年11月

    《中国节水农业》是2004年11月出版的图书。该书在节水农业应用基础及前沿与关键技术领域,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土壤一植物一大气连续体水分、养分迁移规律和调控机制以及作物非充分灌溉理论与模式,特别是在农田水分转化规律、根冠信息传递与信号振荡、水分养分传输动态模拟、作物需水规律与计算模型及抗旱节水机理...

  • 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战略与利用技术
    作者名称吴普特
    作品时间2001年06月

    《膜袋灌技术理论与试验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战略与利用技术》是2001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图书作者是吴普特 。

  • 中国雨水利用
    作者名称吴普特
    作品时间2009年6月1日

    《中国雨水利用》是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年6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普特、冯浩。

查看更多书籍

吴普特获奖情况

曾被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授予青年科技奖,陕西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工作者。获国家科技进步 1 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 1 等奖 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 2 等奖 3 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首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中国农业工程科技发展贡献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十五”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1、西北地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与示范,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
2、滴灌灌水器基于迷宫流道流动特性的抗堵设计及一体化开发方法, 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
3、节水灌溉关键设备研制与开发,2002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
4、渠灌类型区农业高效用水模式与产业化示范,200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
5、黄土丘陵区红枣生态经济林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0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
6、动力水蚀实验研究,1999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
8、人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研究,2003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
7、半干旱地区作物对有限水分高效利用的原理与技术,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9
9、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2004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8

吴普特信息

1、一种坡地集流面的制备方法,ZL3108084.7
2、一种降雨调控实验研究装置及实验方法,ZL200510022740.6
3、一种入水口可调式水窖沉沙池的制备方法,ZL3134407.0
4、一种固化黄土集流面增流减糙施工方法,ZL200310118985.X
5、一种新型土壤固化剂,ZL200410073273.5
6、利用土壤固化材料修建蓄水设施的施工方法,ZL200810018159.0
7、一种利用土壤固化剂修建防渗渠道的施工方法,ZL200810236449.2
8、一种玉米秸秆制备的土壤扩蓄增容剂及其生产方法,ZL200710017795.7
9、一种煤矸石制备的扩蓄增容剂及其生产方法,ZL200710017796.1
10、一种秸秆木炭制备的土壤扩蓄增容剂及其生产方法,ZL200710017797.6
11、一种建筑垃圾制备的土壤扩蓄增容剂及其生产方法,ZL200710017798.0
12、一种活性炭制备的土壤扩蓄增容剂及其生产方法,ZL200710017799.5
13、一种油菜渣制备的土壤扩蓄增容剂及其生产方法,ZL200710017800.4
14、一种生活炉渣制备的土壤扩蓄增容剂及其生产方法,ZL200710017801.9
15、一种小麦秸秆制备的土壤扩蓄增容剂及其生产方法,ZL200710017802.3
16、一种秸秆分解实验研究装置及实验方法,ZL200510022739.3
17、一种灌水保墒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ZL200510042965.8
18、新低压滴灌系统的构建方法,ZL3134406.2
19、一种滴灌管滴头的粘接方法,ZL200310105828.5
20、一种紊流抗堵塞灌水器流道结构设计方法,ZL200410073365.3
21、一种精量控制阀,ZL200510041792.8
22、一种薄壁滴灌带试验件快速成型方法,ZL200710018851.9
23、一种贴片式迷宫流道滴灌带及生产方法,ZL200810054573.7
24、一种迷宫流道结构灌水器的抗堵塞流道结构设计方法,ZL200910021666.4
25、削除流道内悬浮颗粒集聚位置的灌水器抗堵塞设计方法,ZL200910180769.5
26、一种方形喷洒域变量喷头方形系数的测定方法,ZL200610105005.6
27、一种喷头三角形布置的固定管道式喷灌系统支管的布设方法,ZL200610105006.0
28、一种基于标准差的喷灌分布均匀系数测定方法,ZL200610105007.5
29、一种用于管道泄水防冻的地埋式阀门,ZL200710017380.X
30、非圆形喷洒域的摇臂式喷头,ZL3114528.0
31、一种适用于树木的地下涌泉根灌方法,ZL200810150395.8
32、一种适用于树木的地下环形涌泉渗灌方法,ZL200810150397.7
33、一种山地、坡地枣树园林的施肥方法,ZL200810150439.7
34、一种山地、坡地枣树在滴灌方式条件下的施肥方法,ZL200910020962.2
35、一种人工模拟降雨装置,ZL200910021960.5

吴普特出版著作

1、《动力水蚀试验研究》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战略与利用技术》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3、《人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研究》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2
4、《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建设高效用水技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5、《节水灌溉与自动控制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6、《中国节水农业》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7、《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新论》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6
8、《中国雨水利用》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9
9、《中国旱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研究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 2011
参考资料


目录
相关产品RElAT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