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企业百科 产品百科 技术百科 人物百科

拉氏鱥 我有新说法
164 0
拉氏鱥是鲤形目鲤科鱥属鱼类,又称洛氏鱥、柳根鱼、柳根子等。[6] 体细长,略侧扁,腹部较圆;头长,略锥形;眼较大,侧位;下颌正中无一显著突起,下咽齿两行,齿面不成梳形,末端弯曲略成钩状;鳞小,排列不整齐;背鳍正中和体侧各有一条灰黑色的纵裂条纹,尾鳍基部有一不明显黑斑,腹部白色。[8] 拉氏鱥主要分布在中国黑龙江、辽河、黄河中上游的支流等水域。环境适应性相对较强,[7] 喜居于流速缓慢,水质清澈的山溪冷水域。[8] 其为小型淡水鱼类,在鱥属中个体较大的种类,是北方地区的土著鱼类。[7] 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浮游动物、枝角类及水生植物为食,其天敌是秦岭细鳞鲑。产卵期为4月份左右,成鱼积累能量以及囤积脂肪为产卵做准备。拉氏鱥属于野生小型经济鱼类。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而生长加快。[8-9] 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年5月20日)——无危(LC)。[10]

目录

拉氏鱥物种学史

在天然水域,因其常栖息于河流柳树根须下而得名“柳根垂”。[1]

拉氏鱥形态特征

拉氏鱥幼体
背鳍Ⅲ-7;臀鳍Ⅲ-7;胸鳍Ⅰ-14~16;腹鳍Ⅱ-7。侧线鳞76~101。下咽齿2行,2·4(5)~4(5)·2。鳃弓外侧鳃耙7(6)~9。脊椎骨4+36~38。[4]
体长为体高的4.2~5.7倍,为头长的3.6~4.3倍,为尾柄长的3.7~4.8倍,为尾柄高的8.3~10.8倍。头长为吻长的2.8~4.0倍,为眼径的3.7~6.0倍,为眼间距的2.6~3.4倍,为尾柄长的0.9~1.3倍,为尾柄高的2.1~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6倍(平均2.3)。[4]
一般全长70~150毫米,体长220毫米,个体约400克。[1] 体低而长,稍侧扁,腹部圆,尾柄长而低。头近锥形,头长显著大于体高。吻尖,有时向前突出。口亚下位,口裂稍斜,上颌长于下颌,上颌骨末端伸达鼻孔后缘的下方或稍后。唇后沟中断。眼中等大,位于头侧的前上方,眼后缘至吻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眼后头长;眼间宽平,其宽大于眼径。鳃孔中大,向前伸延至前鳃盖骨后缘的下方有膜与峡部相连;峡部窄。鳞细小,常不呈覆瓦状排列,胸、腹部具鳞。侧线,较平直,向后伸达尾鳍基。背鳍位于腹鳍的上方,外缘平直,起点至吻端的距离显著大于至尾鳍基的距离。臀鳍与背鳍同形,位于背鳍的后下方,起点与背鳍基末端约相对,距腹鳍基的距离显著比尾鳍基为近。胸鳍短,末端钝,末端至腹鳍基的距离为胸鳍长的1/2~2/30腹鳍起点前于背鳍,其长短于胸鳍,末端伸达。尾鳍分叉浅,上下叶约等长,末端圆钝,或稍尖。雄性生殖突尖长,雌性粗短。[4]
鳃耙短小,排列稀。下咽骨中大,前角突显著。主行咽齿近锥形,末端钩状。鳔2室,后室长于前室,约为前室长的2倍左右,末端圆钝。肠短,呈前后弯曲,其长短于体长,腹膜黑色。[4]
固定标本体背侧灰黑色,腹侧浅色,体侧常有疏散的黑色小点,背部正中自头后至尾鳍基有1黑色纵带,体侧自鳃孔上角至尾鳍基有1黑色纵带,尾部较为显著。尾鳍基部有1黑点,背鳍、尾鳍、胸鳍浅灰色,臀鳍、腹鳍浅色。[4]

拉氏鱥近种区别

拉氏鱥和花江鱥(Phoxinus czekanowskii)比较近似,其主要区别在于:拉氏鱥侧线,尾柄较细长,尾柄长一般为尾柄高的2倍以上,体侧有一暗色纵带及侧线上方稀疏小黑点;花江鱥侧线不或断续,侧线上下方均有小黑点。在天然水域,拉氏鱥个体较大,生长较快,而花江鱥个体较小,生长较慢。[1]

拉氏鱥栖息环境

拉氏鱥生活于江河支流的上游或水库、湖泊的中、上层,喜栖于清冷流水处,成群生活于水流急、清澈、溶氧高、温度低山区的河沟、小溪(有的季节干涸)里。主要生活于水温偏低、水质澄清的河流。[1]

拉氏鱥生活习性

拉氏鱥习性

春末夏初,当雨水增多河水上涨,一些冬、春季干涸的溪沟,又有了水流,这时它们聚小群集群繁殖摄食,从较大的小河、山溪逆流进入这些时断时流的溪泉中摄食,并可上溯到很远的源头,成为这些水沟中优势种。雨季过后,随着气温、水温的下降,山沟流水的减退、饵料的减少,它们又顺水而下,进入常年有流水的溪河中摄食和肥育。冬季到来时,进入水深为50~100厘米的水域的乱石缝中越冬,当中午风和日暖,常游出,在河道石缝周围活动,因其极喜溯河顶水游,因此人工养殖注排水时应注意做好防逃措施。[1]

拉氏鱥食性

食性较杂,仔、稚鱼主要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幼、成鱼摄食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食鱼卵和其他小鱼,肠含物中也有植物碎片和藻类。有山区池塘用牛粪等有机肥肥水养殖此鱼,也可人工投喂配合饲料,一般在乌仔阶段2~3天便能驯化上台摄食。[1]

拉氏鱥分布范围

分布于朝鲜、俄罗斯和中国。在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分布于鸭绿江、辽河、大凌河、小凌河、辽东半岛诸河、图们江、黑龙江水系及内蒙古东部的内流性湖泊;在黄河、淮河、海河水系的天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以及长江中上游支流、钱塘江水系等地也有分布。[1] [4]
拉氏鱥分布图

拉氏鱥繁殖方式

天然水域2龄性成熟。其雌雄鉴别:雌鱼生殖突较圆钝,其长度略长于排泄孔;雄鱼生殖突较尖突,其长度远大于排泄孔,在生殖季节,成熟好的雄鱼,稍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淌出,成熟好的雌鱼,生殖孔微红,腹部膨大、柔软,繁殖期雄鱼胸鳍腹鳍延长。中国东北地区产卵期一般在5~7月份,属分批产卵鱼类,一般2~3次,天然产卵场在距河岸30~50厘米水深砾石底质处,产卵水温12.5℃,受精卵径1.4~1.7毫米,黏性,黏附于砾石发育。在水温13~15℃,129小时54分钟孵出,初孵仔鱼全长(4.14±0.17)毫米,全身透明,卵黄囊很大,侧卧水底,少游动。太子河上游拉鱥个体繁殖力为601~15775粒,个体相对繁殖力为75.8~1132.9粒/厘米,FW为64.7~602.3粒/克,水温14~17℃,受精卵5~7天孵出仔鱼(王茂林等,2013)。在水温14.0~14.5℃,拉鱥从受精卵完成胚胎发育所需有效积温为2005.02℃/时(牟振波等,2014)。2012年中国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在试验基地进行了3批次人工繁殖试验,共催产拉鱥亲鱼140组,催产率76%,受精率86%,孵化率67%,获拉鱥仔鱼12.1万尾;5月8日催产拉鱥170组,催产率70%,受精率90%,孵化率72%,获拉鱥仔鱼16.8万尾;5月14日催产拉鱥亲鱼360组,催产率87.5%,受精率78%,孵化率53%,获拉鱥仔鱼26.9万尾。根据卵黄囊、运动器官和鳞片的变化,拉鱥在18.8~27.2℃下早期发育可分为卵黄囊期(孵出0~5天)、后期仔鱼(6~35天)和稚鱼期(36~58天),初孵仔鱼全长(4.46±0.43)毫米,4日龄的仔鱼鳔一室,5日龄时开始摄食,6日龄卵黄囊吸收,13日龄时鳔二室,32日龄时各鳍发育完成;36日龄时开始出现鳞片;58日龄时除头部外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1]

拉氏鱥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年5月20日)——无危(LC)。[5]

拉氏鱥主要价值

拉氏鱥属高蛋白、低脂肪鱼类,其不但可作为良好催乳食品,同时也是和谷物合理搭配的菜肴,因此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此外,拉氏鱥因其可作栖息地环境指示生物而成为研究热点。[1]
copppy zi B1D2B1K2
参考资料


目录
相关产品RElATED PRODUCTS